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财务管理转型方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1/9/13 9:48:55

2021年是开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包括政策导向都已发生诸多变化。除了“高质量发展”这一宏观政策的指引,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与演化,企业“数字化”同样成为中国社会创新变革的主题词,也深刻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变革与转型。本文立足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结合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要求,反思现行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多方挑战,提炼出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未来发展的七个方面主张。简言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重视对企业价值与竞争能力的塑造,财务管理内容应着重强调“业财技”的深度融合,财务投资分析应向全要素投资转型,注重提升企业软实力,着力内涵创新式发展。同时,财务管理模式应强调数据驱动,企业财务估值与定价也需要更多地考虑数字化、创新等元素,财务管理分析与评价则应突出多维度、差异化等特点。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直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以财务资源配置为重心。在数字化经济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财务管理发展的未来方向,直面机遇与挑战。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与内容,兼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阐述企业财务管理未来发展与创新的要点:

财务管理目标从“股东价值”到“企业价值+竞争能力”的重塑

自财务管理学产生起,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被定位于股东价值(财富)最大化。财务价值的计量模型重点强调NPV(净现值)、EVA(经济增加值)或DCF(现金流折现)。现行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代理成本、估值与资产定价模型、财务杠杆与资本结构、资本预算与长期投资决策、股利分配原则与并购重组等问题都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起点的。面对“高质量发展”的经营理念,如果仍只按股东价值(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来进行各种财务决策,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这是因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表现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员工、社区甚至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共享”。近年来,学术界也不乏用“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来修正“股东价值(财富)最大化”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忽视。当然,强调股东价值(财富)最大化并非排斥与侵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财务管理目标从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综合考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必然。

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财务管理转型方向

着力“业财技”的深度融合,重塑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与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对象或内容是“现金流”或“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财务资源”。企业的资金筹集、投资开支、营运资本、股利分红、并购支付等都是以“现金”为主要载体,企业的财务实力集中体现在现金持有规模、经营现金流或自由现金流(FCF)为正等方面。近些年,财会界出现了“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专业财务”的创新主张,本文也认为业财融合的本质是管理会计报告系统。面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企业财务不仅要跳出财务本身,还需要更多地思考与对接业务经营,并重点关注企业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故此,本文提出“业财技”融合的观点。

在企业财务估值与定价原理中更多地嵌入“数字化”“创新变革”等元素

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内容强调企业的估值原理。无论是市盈率(P/E)、市净率(P/B),还是现金流折现模型等,其主要依据都是企业的财务数据。但是,当今全球包括中国资本市场各公司的股价表现似乎越来越游离于企业财报。普华永道以全球上市公司2021年3月31日的股票市值为基准,发布了“2021全球市值百强上市公司”排行榜,排行榜中企业市值前十位分别是苹果、沙特阿美、微软、亚马逊、ALPHABET、脸书、腾讯、特斯拉、阿里巴巴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而中国企业市值最高的前十位公司分别是腾讯、阿里巴巴、台积电、贵州茅台、中国工商银行、美团、中国平安、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拼多多。

财务投资分析从资本性支出向全要素投资转型,从而提升企业“软实力”

在现行财务投资分析中,企业资本性支出是重要内容。比如财务理论上的资本预算分析,包括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的项目分析,都关乎资本性支出,主要涉及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而企业以期间费用为主的收益性支出,在性质上被认定为仅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相关支出,不会影响企业长期绩效,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并计入当期损益,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期间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直接削减股东权益(净资产),是不直接创造企业价值的消耗。然而,这种偏激的财务主张引发的后患越来越大,比如财务上经常呼吁的“增收节支”原则,会极大地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与创新原动力。以商业市场的快消品为例,啤酒、饮料、医药品行业每年必须有营业收入10%左右的营销广告开支,这是维持产品市场品牌的必要开支。如果单纯从财务控制角度而言,这类企业只要稍微控制一下这些营销开支,就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财务与经营绩效,但其后果也是明显的。

强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升级,由“财务制度/管理经验驱动”向“平台运作/数据驱动”转变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是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计划与预算、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环节履行其职责的。各项财务管理职能可以通过制定与实施财务管理制度、授权、OA等信息系统、全面预算、计划体系、业绩合同、KPI考核评价、激励与处罚、内控与审计、资金集中管理、线下会议布置等方式开展与完成。这些方式并不完全局限于财务管理范畴,也可以用于企业的其他方面。

改变单变量思维,推进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的重塑

在现行财务理论与实践体系中,财务分析与评价既有单变量指标体系,比如以资产负债率为主的偿债能力分析、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主要指标的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等发展能力分析指标,也有多变量指标的杜邦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Z-Score模型等。在财务评价实践中,企业也会采用多个KPI指标进行考核分析,如《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对中央企业实施分类考核,考核范围涵盖年度净利润、经济增加值、国有资本增值保值率、社会效益等指标。在2021年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明确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突出对中央企业“两利四率”(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与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考核,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和运营效率,更好地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内涵式创新发展,谨慎采用并购式外延扩张模式

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扩张与发展经营规模,如依赖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来推进,资金主要来源于利润留存积累和经营性贷款的内涵式增长,或者采取对外并购的外延式扩张模式。企业选择内涵式增长抑或外延式并购扩张之路,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节奏、资本市场发展行情、监管要求等因素。然而,由于证券市场对内涵式发展的反应比较平淡,给了善于采用并购的企业较高的估值,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外延扩张的“快速路”。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我国并购活动交易数量为6177宗,并购交易金额达3121亿美元,创有史以来半年交易量最高水平,其中许多大宗交易与双循环、产业升级、低碳环保、科创技术等经济主题相关。可见,并购仍是当今企业扩张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来源:财会月刊 作者:汤谷良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

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财务管理转型方向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