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利一定多销?这个想法太天真!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1/9/2 10:49:22

假设你是公司的销售总监,为了全年业绩能达成预期,这个月的销售额需要大幅提升。你找来两个下属做参谋,一个支持降价,认为降价后销量肯定上涨;一个反对降价,因为销售额等于单价乘以销量,单价如果降低,就算销量提升,总销售额还是没有提升。

两人的观点听起来都有道理,那到底降不降价?降价确实能提升销量,但是降价带来的客单价损失和新增销量带来的收益,孰轻孰重?如何判断?这个时候,企业的主管人就需要运用需求弹性策略。

了解需求弹性

简单来说,需求弹性就是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程度。价格变化后,如果商品的销量波动大,就说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也就是需求弹性大。

比如移动存储、充电宝、洗发水这类商品,一旦涨价,买的人很可能就变少了,毕竟有那么多的替代选择。价格变化后,如果商品的销量波动小,就说明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也就是需求弹性小。比如水、电,即便涨价,消费者也没办法不用,必须得买。

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销量。这种价格和销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叫作需求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大有用处

了解了需求弹性,你就会发现,涨价或者降价不一定会增加销售额。那么,企业如果想多赚钱,该如何利用需求弹性呢?

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就表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企业则可以通过降价的方式刺激需求量,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也有人称之为“以价换量”。而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小,消费者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企业则可以通过抬高价格的方式,提升整体收入,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奇货可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大家都想用低价策略抢夺市场,行业深陷价格战的时候,你的最优策略可能是通过技术创新或效率提升,来优化消费者的体验,提升品牌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愿意为你的优质品牌或产品买单。这种做法叫作“差异化战略”。归根结底,就是想办法降低商品的需求弹性,当消费者对你的商品产生依赖,并且市场上无人能替代时,你就拥有了定价权。

薄利一定多销?这个想法太天真!

从3个方面入手

如何判断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呢?笔者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商品是否属于必需品。对于大米、水、食盐这类商品,人们不太会由于涨价而少买,也不太会由于降价而多买,所以它们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我们通常把这种需求叫作“刚性需求”。

对于生活必需品,正是因为需求弹性小,所以会有政府最高限价、政府指导价等存在。否则就会出现历史上常有的,大批商家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导致民不聊生。

而非生活必需品则恰恰相反,比如汽车、旅行项目,价格一降,需求立刻变多,因而它们的需求弹性较大。对于这类商品,降价促销是很好的提升销售额的方法。

第二,商品是否存在可替代性。如果一件商品很容易被替代,那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就大。比如你从北京去上海,如果飞机票价格高得离谱,你就会选择坐高铁。

相反,不容易被其他商品替代的就属于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就算提高价格,人们还是会买。同样是飞机票,如果你从北京去澳大利亚,就算价格贵,但为了在有限的假期实现看袋鼠的愿望,咬咬牙还是得买。毕竟,你总不能划船去吧。

第三,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留给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弹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举例来说,虽然汽油的价格上涨了,你上下班还是要开车,所以短期内还是得购买。但从长期来看,你可能会寻求替代品,比如换成新能源汽车,或者干脆改骑共享单车。

再比如,你晚上出差去上海,到机场才发现你的航班被取消了,当天飞往上海的航班只剩一班了,而且机票是全价。你买不买?你一想,明天一早就要见客户,今天无论如何得赶到上海,换高铁也来不及了,因此就算是全价机票也得买。这就是调整需求的时间短带来的需求弹性小的结果。

一句话理解需求弹性:弹性小,我涨价;弹性大,我降价。

来源:管理会计知识汇 作者:路骋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

薄利一定多销?这个想法太天真!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