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企业历经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多呈现出重资产经营的态势,也造成企业存量资产过大、资产周转过慢的普遍现象。一方面,企业规模化经营急需流动性资金的支撑;另一方面,企业重资产变现能力减弱,只能靠加大财务杠杆、形成负债经营的惯性加速。
实现资产经营“减重向轻”,成为建筑央企当前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企业资产端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公募REITs这一“资产IPO”的资本化利器,可以迅速转化为当期收益,增加运营资金,快速补充流动性,将回收资金继续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进而形成投资的良性循环。
基础设施REITs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建筑央企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建筑央企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主要的参与者应该顺势而为,做好由建设施工方向项目运营方的角色转换。这就要求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转型升级。
发起设立基础设施REITs,建筑商转变为运营商是建筑央企转型升级的企业战略调整。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项目运营管理,不仅是建筑主业产业链的延伸,而且是向存量资产管理行业的拓展。对于基础设施运营业务在建筑央企主业中的定位,项目运营的管理机制体制建设、项目运营管理团队的培养,将是这一战略实践的基本内容。
发起设立基础设施REITs,畅通社会资本退出渠道是建筑央企基建投资主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投建管退”各个环节的优化,企业原有经营决策中对于项目宏观环境、同业竞品、产品服务定价、投资回收期、资金解决方案等关键要素的考量维度都会发生改变。生产周期的缩短,会加快企业资产周转,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建筑央企在基础设施领域长期可持续发展。
发起设立基础设施REITs,转让基础设施项目股权是建筑央企直接面向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创新举措。通过REITs融入的资金具有非债性、规模大、使用灵活的诸多优势。同时,对企业来讲,REITs的发起设立、发行路演、市值管理等,提出了相对传统融资方式更为严格、更为专业的要求。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方面应优化资源配置,乃至组织专门力量来全程管理该类融资业务。
中国铁建作为国内乃至全球的基建龙头企业和主力军,目前存量PPP项目已接近万亿元规模,且已具备成熟的项目运营管理能力和全面的风险管理经验,希望借助这次基础设施REITs开闸的东风,充分发挥建筑央企和公募基金公司的优势,打造从基金管理人到项目运营人为一体的基础设施REITs管理平台,加快促进建筑央企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
来源:管理会计研究 作者: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王秀明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