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财务人都有过对职场转型的思考。如何识别需要转型的信号,做好自身转型抉择?怎样有效实现职场的“跨越式”成长?
结合实际找准方向
“财务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角色,财务人通过这个角色能够管窥整个企业的运转。不少财务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选择转型。”有过成功职场转型经历的惠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蒋光超告诉记者,财务人转型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可以结合自身性格、兴趣和禀赋,转型为业务、投融资、风险合规以及其他管理人员,或者在新的行业和企业继续从事财务岗位,也可以从财务岗位提升为高级管理人员。
蒋光超认为,无论财务人如何转型,理解力和洞察力的成长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前些年参加财务人员座谈会时,经常会听到财务同事们的一些吐槽,诸如‘领导不重视、不支持财务工作’‘业务不理解财务管理要求’‘财务辛苦、相对弱势’‘出了问题财务也背锅’等,这些现实问题在不同企业情况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业务与财务的协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蒋光超解释说,如果企业前中后台始终处于矛盾状态,沟通也不在一个“频道”上,这个企业很难顺利开展各项业务。很多转型做业务的财务人员更能感受到创业、转型过程中的艰辛,也能从另外一个视角平衡风险收益、把握守正创新、理解责任担当等。因此,换位思考解决问题是关键前提。
万科上海区域本部首席专家魏仁华则表示,除了勇于尝试,找到合适舞台,也要定期自检,迎接新的挑战。
“每个人特点特长不同,职业发展路径也不一样,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并不容易。一个人在相同岗位上工作3—5年,如果不能更进一步,也很容易陷入舒适区。”从事财务工作30年,有过财政总预算会计、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审计等工作经验的魏仁华告诉记者,在财政系统内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后,他希望学有所用,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检验真本事,因此,有了第一次转型,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从内地县城来到了滨海青岛。在青岛万科近10年后,2018年,他主动申请到上海区域本部,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持续做出一系列管理理念和实务上的创新,并先后获得金星奖、区域年度风云人物、万科集团金奖等荣誉。
可以看出,职场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对自我的准确剖析和对环境的思考。
专业是获得认可的最佳途径
职场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长远地发展。决定转型后如何更好地前行,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此前在会计师事务所,我发现专业理论、实操能力与业务需求相距甚远,于是开始补课学习,先后通过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取得高级会计师、MBA学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后,我顺利加入万科,并持续提升,开阔自身视野,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也成为全国高端会计后备人才。”魏仁华表示,持续修炼,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更为重要。
蒋光超认为,财务人的转型重点不在于做什么行业、做什么具体岗位,而是让自身保持深入了解业务的习惯,并在转型中发挥专业特长,完成岗位的职责,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面对这个始终在变化的世界,财务人转型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话题。”蒋光超提出,从初入职场的财务新人到身经百战的财务专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财务如何支持管理决策、帮助业务发展。财务和业务始终密不可分。如果离开业务谈财务,只能是一种空谈。
如何真正做到业财融合?蒋光超认为,财务人不仅要深入分析价值创造的结构和原因,也有必要了解业务的未来和方向,不能只追求时髦、套用概念,甚至自说自话。
“以信息技术为例,财务云、电子发票等这些工具已经成为每天都离不开的信息工具,新一代ERP、移动支付、数据挖掘、电子会计档案等也必然深刻影响财务人的未来工作方式和内容。但由于每个行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各异,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差别很大,要在洞察业务逻辑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蒋光超表示,这同样适用于企业工作的其他方面。对于业务实质的理解是每一个管理者应当把握的关键,也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提。
“回过头来看,我的转型之路还算幸运,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伙奋斗事业平台,通过持续修炼达到一定专业高度,主动跳出舒适区并坚持管理创新。我坚信,人生的高度,取决于脚下书本的厚度;知识有形,品行修炼则是无形的。不忘初心、勤学笃行,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转型之路。”魏仁华说。
蒋光超进一步表示,财务人的转型既是适应自身的思考或调整,也是为了带着感恩和回馈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每个财务人的转型抉择都是复杂的,但财务人的转型是肯定的。
“每一次抉择都是一次蜕变,都将带来新的经历和体验,即便这个抉择是坚守。”他说。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