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对于很多创业公司而言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大多数企业对它趋之若鹜主要源于它在如下方面对企业的重大意义。
首先,IPO能够提升企业公信力和影响力,公司上市往往会博得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对良好信誉形象的树立有极大帮助。
其次,完善公司治理和财务,上市过程中的券商辅导和审核,能够改善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定期信息披露的要求有利于财务的规范化和提升经营透明度、降低决策风险。
此外,增加融资渠道,使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吸收社会资本从而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竞争力。股东所持有股份和员工期权在企业上市后迅速增值,增加企业股东和员工财富,也使得投资人投入的资本得以退出。
对于有IPO规划的企业而言,财务会计的规范化程度、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合规性、投资人的引入等,都是影响到IPO工作进程和结果的核心因素。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是重中之重
财务报表审计作为IPO的必要工作,需要对企业近3—4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状况的审查。审计涉及到提供会计报表各科目非常细致详尽的数据、凭证,而且非常有时效性,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和企业财务都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加班成为贯穿IPO审计全过程的常态。
要避免财务部门在IPO审计阶段焦头烂额,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前期规划打好基础。
一是要重视原始凭证的管理。例如,建立全口径的合同台账管理,每月对原件、电子版都要按时整理和归档。对于采购合同,要做好后期收到发票和付款情况的记录,保证付款节点与合同约定相一致。对于销售合同,做好收款整理和对账工作。
二是保证明细账数据的准确性和信息完整。做好定期与客户、供应商对账工作,保证往来数据的准确,对往来账的款项性质、账龄、产生原因做好记录。
例如,企业存在一些长期挂账的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备用金、未达账项,或往来款项中存在的一些责任不清、用途不明的款型,应当落实责任并提早清理。
三是做好资金管理、费用管理规划。IPO审计和尽调高度重视资金流水核查,这一程序对于发现自我交易、虚增利润等舞弊行为有重要作用。证监会对发行人及其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的银行账户核查做出明确的要求。
对此,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企业资金账户的管理,杜绝与客户、供应商、关联方及关键自然人之间的异常资金往来和大额现金存取。此外要提前做好费用预算和控制,各期间费用的重大变动情况要有合理原因。
四是做好税务方面的相关管理工作,完善各期纳税申报表、完税证明、税收优惠文件等资料。在改制上市期间,以前年度存在的税务问题要及早处理规避风险。
五是保证财务流程稳定和顺畅。审计团队对财务数据提出的要求,可以有效帮助财务部门提升日常工作的质量,对整个公司的财务和运营起到提升和规范的作用。
为配合上市审计工作,企业可以在人员配置方面做出一些调整,安排人员负责IPO专项工作的对接。但企业在财务工作流程上的主要目标还是服务于公司运营,只要内控设计完善就不必对财务流程做太多变更。
内控建设应当综合考虑,把握重点环节
企业上市需要提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适应监管对内控制度方面的要求,很多企业甚至在IPO筹备阶段临时抱佛脚,聘请专业机构完成内控设计工作。
企业如何在上市阶段完善内部控制?要综合考虑到企业流程的效率和制度建设的成本,集中地做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从上市角度来看,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应对监管机构更高的审核标准,其核心在于能够保障公司业务的合规性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成、准确。
因此,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要更加注重财务报告相关内控的细节设计,如合同管理、单据签收管理、会计凭证的完整、收付款进度是否与合同一致等关键控制点。
二是把握好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与存货、固定资产、资金、研发活动等环节,避免出现资金占用、票据贴现等不符合制度规范的情况。
很多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环节相对完整,但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仍需要不断地完善。
内控作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中一项全面性、综合性的工程,它的设计和运行良好能够充分起到防范风险和舞弊的作用。因此,内控制度不论是否与财务报告直接相关,都不应该忽视。
跳出财务推进业财融合
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对财务管理的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理念和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财务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是企业必须面临的一门功课。企业可以通过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业务和财务信息、数据,加大业务和财务部门协作的紧密度,促进业财一体化管理。
以财务报销为例来说,业务部门提交的申请在管理系统中流转到财务部门审核,并自动生成凭证,系统可以根据所生成的凭证数据自动进行分析,从而为业务部门的费用预算管理提供参考。
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中的财务指标体系获取关于经营数据的信息,据此倒推至前端业务,指出可能存在优化空间的业务环节。
当前,企业在业财融合上一方面存在着跨部门协同的困难,前端业务数据的维护、录入是财务管理、分析工作的基础,但由于业务人员不重视和工作量大导致业务人员的抵触情绪,使得数据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
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由于缺少深入了解业务流程的机会和精力,很难基于数据和财务指标提出对业务的优化建议。
推进业财融合需要财务人员跳出固有局限,建立起对业务流程的全局观,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企业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落实,起到防范舞弊等风险的作用。
以经营计划为核心,做好融资筹划
为实现企业在IPO前、中、后持续的业绩增长计划,企业往往需要引进投资者来协助实现业绩目标,在筹划上市阶段企业应该如何选择投资人?
首先,资本的进入不能影响或干扰企业本身的经营计划。如果资本能够给企业带来一些行业资源,或者说能为企业的品牌背书是最好的,但在这些方面也要考虑对方承诺的可实现性。
其次,要考虑到融资规模和时间点的安排,如果募集的资金占总股本的比重较大,且距离企业上市核准的时间较近,则可能会对企业上市的成功率造成不利影响。
很多企业上市前融资的目标是为了吸引实力雄厚的投资人,上市成功后投资人的声誉和实力可以在公开交易市场给自己站台。但资本的短期逐利和企业长期发展的矛盾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国内市场上市往往需要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理想的资本方最好是不要急于退出,可以等待企业成长的。
大部分资本都是只作为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者进入。大部分资本不太能够带来很好的行业资源,最终仅仅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概股回归热潮下,企业应理性分析选择上市地
瑞幸财务造假事件之后中概股屡遭风波,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更是将矛头直指中概股企业,在美股市场的重重风险下,不少中概股企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
在美国政策打压和种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未来中国企业还能否赴美上市?企业应如何选择上市地?
从上市门槛来看,境内上市采用核准制,准入严格,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美股市场实行注册制,对新创企业的盈利没有门槛要求,仅对信息披露提出要求。
在时间成本方面,国内IPO券商辅导、审核排队等流程所需的时间更长。而在上市费用上,赴美上市需要每年支付上市年费、投资者关系维护、审计、信息披露等维护费用,远远高于国内和港股市场。在监管方面,美国市场也更加严格。
对比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优势,国内市场上市的估值更高,面临更多的资本市场机会,便于企业融到更多资金。
在上市市场的选择上,企业应综合考虑估值、上市审核要求、时间成本、费用、流动性等因素,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分析。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给中概股企业在应对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当今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但美股市场上市标准宽松、流程简单、耗时短等优势仍存在较大吸引力。
来源:财智无界 作者:徐娟娟
(作者为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