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如何步入“深水区”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1/6/15 10:51:01

自2012年财政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已连续5年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内控工作已深入人心。

从财政部公布的分析报告来看,编制单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积累很多经验。同时,问题仍不可避免。如何让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在基层单位进一步深入推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现状

一是“有”内控,并不代表控制得“好”。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基本实现从“无”到“有”,做到全覆盖。然而,是否真正按照要求建立规范的内控体系,并在单位实际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机构、编制、人员等原因,部分单位内控工作仅是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按期完成内控报告,并非按照要求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日常工作中也未完全开展相应控制工作,甚至出现第三方机构完全代编内控报告的情况。

二是内控由“热”变“冷”。在财政部门2015年推行内控工作初期,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实际情况,各种文件和检查纷至沓来,行政事业单位从主观和客观上都非常重视内控建设,内控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但随着内控工作常态化,外部监管力度有所减弱,单位重视程度逐年下降。除设置专岗专人的单位外,部分基层单位内控工作从“内控体系建设”演变成“内控报告编制”,仅是为完成每年一度的内控报告编制,在日常工作中已难觅踪影。

三是内控工作难以革“旧”图“新”。在内控建设初期,基层单位采取多种方式编制内控手册,部分单位直接将内控建设外包给第三方中介结构。在编制完成内控手册后即束之高阁,特别是部分第三方机构由于缺乏对单位具体业务的深入了解,内控手册更注重形式内容,而脱离单位实际,导致难以落地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如何步入“深水区”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政策变化较快,内控手册依然延续几年前内容,难以适应最新的业务环境。

相关措施建议

当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已初步实现从“无”到“有”。但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将内控与行政事业单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当前国家最新的改革政策相结合,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笔者从基层单位视角,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原则。2019年内控报告编制通知中强调制度与流程的更新情况,说明内控工作不能仅止步于“有”,还应根据业务场景的变化,做到“新”,确保内控体系与时俱进。特别是近年来财政改革步伐加快,建议在内控体系建设中重点围绕最新政策,包括全面预算绩效、预算一体化、资产管理条例等,通过内控体系建设,让财政政策在行政事业单位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内控不是一项工作任务,而应该将其与行政事业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结合,通过内控机制的有效融入,提高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广大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经费规模、人员配置、管理水平相对薄弱,在内控建设中更应该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为目标,而非脱离单位实际,理想化地开展内控手册编制与信息化系统建设。

特别是内控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经费投入动辄数十万元、上百万元,基层单位是否有财力建设、是否有人维护、是否能物尽其用、是否能发挥作用,都值得商榷。建议开展内控工作时,应着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从适用性和实用性角度编制内控手册,建设信息化系统。

第三,坚持有效性原则。目前编制的内控报告,绝大多数都是单位根据情况自行编报,没有通过相关部门核实和监督。与部门决算等数据不同,内控报告缺乏常态化审计监督,也没有对内控建设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仅是在预算执行或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所涉及。财政部门公布的内控报告分析,其真实效果是否正如报告所述,还需要相关部门验证。

建议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开展专项审计。监督的持续介入,将成为内控工作的持续推动力量。

第四,坚持以上促下的原则。内控属于“治未病”。在没有发生风险之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生动力,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才能持续不断地向前推动。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有外部持续的推动力量,通过巡视巡察、审计等监督力量进行推动;二是利用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力量,对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核检查,提高内控报告质量;三是主管部门要加强内控报告的分析、应用,挖掘内控报告应用价值,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弥补缺陷,让基层单位认识到内控的作用,提高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内控是行政事业单位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纽带,也是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系中“不能腐”的重要环节。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将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全国高端会计人才行政事业类学员,供职于西安理工大学)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如何步入“深水区”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