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控控制管理实践中,内部控制评价通常的做法就是是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发现的问题或者暴露的风险情况对指标进行逐一评判、扣分。
内部控制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但对缺陷的评判却有很大的主观性。
在此过程中,很容易针对典型的“显性现象”多加关注和分析。而对非典型的“隐性现象”,由于很难获取或根本无法获取信息,反而着墨不多。
这种只关注我们能关注的、或者能让我们关注的做法,就形成了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幸存者偏差现象: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离风险最近的地方(比如控制活动)出现的内控缺陷类似于幸存者偏差中幸存的飞机,成为重要评判信息源,而离风险较远的部分(如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存在的缺陷反而被忽略,关键的信息也被遗漏了。
一家经营机构已运行多年的业务或者产品,制度、流程、操作等都已固化,往往都会有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此类业务或者产品发生重大风险,根据风险控制的“瑞士奶酪”模型,往往不简简单单是某一个环节或者岗位出现了内控漏洞,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或产品相关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缺陷,而且这些缺陷在特定的市场环境、资源配置条件下被洞穿了。
由于“幸存者偏差”,对内控缺陷的分析和评判,只关注筛选结果而不注重对筛选过程的观察,以至于忽视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目光所及的问题往往不一定是最关键的问题,这种偏差,很容易使人陷入认知误区,得出误导性结论。表面上是对风险根据重要程度进行了评判、打分,但潜在的根源性问题反而会一直得不到解决。
只要是主观判断,都会受到自身知识背景、思维能力等的影响。
要避免幸存者偏差,需要始终坚持客观分析的心态,避免线性思维、避免“简单归因”等逻辑错误、避免“议题设置”,关注隐蔽的角落。
文章来源于数据化审计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